villiva

2011年10月19日星期三

站岗


(这是一篇架空历史穿越纯虚构不魔幻不现实没主义小说,谢绝一切形式的对号入座)

他感觉脸上有一只小虫子在爬,凭经验,他知道那只是一颗新冒出来的汗珠。但是痒痒,而且闹得后背也开始痒起来。
他在这儿站了有一个小时了,这是他的工作,或者,应该说是使命——在使馆门前站岗。代表着自己的国家在别人国家门口站着,这是他作为军人的使命。所以,他不能动,即便很痒。
作为一名资深站岗卫兵,对抗瘙痒是很有经验的,战友们在日常学习时也会交流这方面的心得。毕竟,在岗位上如果挠痒痒,在别的国家门口挠痒痒,是有失国体的。政委总说,“站在这里,你的腿就是国家的腿,我们的国家是不屈的,所以你的腿也必须是直的;你的身子就是国家的身子,我们的国家是稳定的,所以你的身子也绝对是不许动的;你的头就是国家的头,我们的国家是威武的,所以你的表情也永远是刚毅的。总之,你,只要在这个岗上,你就是国家的化身。”
所以,他一方面通过充分地交流学习,一方面凭借自我严格努力地钻研锻炼,目前,已经掌握了数十种对抗瘙痒的手段。他大概评估了一下,以现在的这个痒的程度,如果10级是最高级的话,充其量也就在4级上下,危害性不大。即便如此,他也不敢掉以轻心。政委常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多少事故都是因为轻视了开始的小问题,最后酿成大祸的。
此刻,他用起了提高警惕法,这是一种通过对外界信息的集中收集和处理,以缓解对自身关注,从而克服瘙痒的技巧。
他开始观察从门前经过的每个人和每一辆车,当然,是不动声色的。“那个男人正在翻着他的双肩背书包,他是在拿什么东西,如果是凶器,我就冲上去把他扑倒,那样就可以挠挠痒痒了;不对,不应该想痒痒的事情;哦,他是拿出电话,接电话;这个电话里有什么阴谋么?唉~他走远了,我的后背,唉唉唉;那辆汽车怎么在门口减速了,噢,是在让一个过马路女人。”他斜眼瞟了一下这个从马路对面走过来的女子,这女人很好看,风姿绰约,胸脯上透着一股自信,手里还拎着一个可乐瓶子,“不会是装着汽油的,反社会者吧。要是我看她在这门口拧开瓶子,往嘴里灌还往身上洒,我就飞奔过去,一个飞腿,制止这种卑劣下做有损国格的事情。嗯?她只是路过么?”那滴汗流过脸颊以后就已经不痒了,可是后背却痒得得很是不爽,此时,好像有两队蚂蚁,一队从下往上爬,另一对从上往下。他好像都看见了蚂蚁们头碰头地用触角交流了一番,然后擦肩而过的景象。他使劲闭了1秒钟眼睛,又使劲的睁开,在外人来,面不改色,只是双眼异常有神,堪称国家形象。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观察着道路上可能的危机。观察危机,这不就是哨兵先天的使命么。
然而现在,所有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和意念都开始导向后背,这让他感觉羞愧。这才只是痒痒,邱少云同志当年却能烈焰焚身而不动如山,这就是英雄和凡人之间的差距么?他倒有点宁愿这感觉是疼了。他开始想象邱少云当年被点燃时的心路历程了。“当时他一定是想,我的生命是小事,但如果我动了,全班战友都会死,我的生命换全班战友的安全,这是值得的。现在我只是后背有点痒,我的后背是小事,但如果我动了,国家形象都会蒙受损失,这可是邱少云同志,以及无数先烈用生命为我们换来的,今天强盛伟大的国家形象啊。我若一动,势必会辜负了他们的牺牲。” 他突然觉得这个逻辑光芒万丈,有点像政委才能讲出来的那种话。他想,也许明年服役期满,他应该报考军校,以后也当个政委什么的。
幻想前程,他后背的焦虑好像减轻了一些,政委现在干什么呢?他想象着,“大概在办公室喝着茶,是那种很便宜的茉莉花茶,肯定不是特别贵的,就算是贵的,估计也是战友送的。战友送的政委怎么好意思不收呢,话说回来,张永利上次从家里拿了一大包东西送连长、政委什么的,今年给他排的站岗任务就是少了一些呢。以后我做政委,应该也能收到一些礼物吧。不过我到那个时候,还是会要求偶尔出来站岗的,给战友们做个表率。政委肯定不会光喝茶,他应该还在鼓捣他那个手机呢。听说那个手机4000多,iphone。不过也有人说那个是山寨,其实1000多,长得像4000多的。以后要是我买了4000多的手机,也得跟人家说是1000多的山寨。他那个手机放音乐还真不错,虽然声音小了点,但是清楚。不像我那个,放出来的音乐跟我们自己唱得似的,音量巨大,口音囫囵。可我一时半会儿还真换不起手机,真是不挣钱。也不知道今年家里收入怎么样。”
“给大哥打电话说风调雨顺,收成好,可是前两天还听说古浪县的土豆烂在地里卖不出去的事儿,内蒙情况一样糟糕,家里这两年都种土豆,也不知道能不能卖上价钱。大哥从来报喜不报忧的。”想到这里,他后背本来都不太痒了,现在却又痒了起来。
“而且,如果明年到期我不退伍,转志愿兵,求提干,这简直就是妄想啊。要是考军校,先不说我的水平,就说家里缺个劳动力,还要再给我寄钱,这,肯定受不了的。可是军官那么多,他们都是怎么当上官的啊?”一方面他对这些人中翘楚油然而生了一丝敬意,同时又生出了一股恨意。此时,他二目圆睁,咬牙切齿,神游天外,后背又多出了三五个发痒的阵地,像是有好几拨蚂蚁在不同的位置团团转。
他颈背一起较着劲,微微耸了耸肩,但这片刻的疏解反倒带来后背上更大规模的反扑。他头上开始冒汗,引得额头也开始发痒。他脖子强直,面红耳赤,背上的蚂蚁纷纷钻进了心里去,整个身心都痒了起来。他心里颤抖着,咆哮着:“那邱少云肯定不是忍过来的,燃烧弹下来的时候,他肯定已经死了。要是拿根火柴点人,就是政委这种,也会流着油嚎叫的。还有一个小时换岗,我等不起了,我下一秒就要挠,使劲挠,再坚持一秒,就算我对得起祖国。”他大张着鼻孔,呼吸急促。
他头顶上方的摄像头反射着寒光,这让他稍稍冷静一些,如果就这样挠,一定会触犯军纪,给处分,等复员的时候,是要扣钱的。这个事儿,和地里卖不出去的土豆合着伙,让他更觉得生不如死。现在的他,双腿僵硬,全身僵硬,绷着劲儿,像一个玩具胡桃夹子,像一根棍子。躯体的痛苦,战士的责任,对国家的信仰,对家庭的义务,对未来的担忧,这些都伙在一起,在他的心里制造着各种爆炸。作为有史以来成分最复杂的一根棍子,他没有选择,只能昏过去,让自己变成一根真的棍子。于是,他就那样昏了过去,成了一根单纯的棍子,连意识也没有,但还那样双目圆睁地戳在那里。

后来,连长说他是和好样的,这么严重的过敏性荨麻疹都能忍,这才是中国军人;政委也喝着茶说,这是个奇迹。为此,给他记了3等功一次,升为一等士官。政委私下里还跟他说,如果不退伍,留作志愿兵,这个事迹会让他很有机会提干的。

他们问他当时怎么想的,他说,“我啥也没想,我只是知道,如果一动,辜负的将是无数先烈为今天伟大的国家所作出的牺牲。”


2011年10月10日星期一

事关洞察(七)


七、对流行语的洞察
——本节主要谈技术

神马、浮云、给力、坑爹、伤不起、有木有...这些词汇你曾爱用么?你还在用么?

人们曾说,见字如面,文如其人。现在,很难看到一个人的真迹了,都是宋体、雅黑什么的。你只能从一个人的行文上识别这个人。琼瑶般的抒情土得掉渣;金庸的叙事太宏大,140字放不下;古龙的文体够精干,就是冷得不行;前一阵子流行的是凡客体,有形式,有内容,亲民简单易上手特显好。

流行的好处是,你很容易就制造出了一种具有时代感的亲和力。然而问题是,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你很难表现出自己的真面貌,从而湮没在芸芸众生中。前面我提到过,创作者的风格,这很重要。流行文字的滥用,导致你最终难以形成个人风格,只配当一个群众演员。

于是,另一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何制造流行语。这个问题我自己问过、同事问过、客户也问过。对这个问题,早先,我觉得也许是有明确的答案的,因为至少你可以分析每一种流行语产生的来龙去脉;后来,分析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不太可能说清的问题,随机性占了很大一部分。就好像小孩有时候会来回来去说一段无聊的话,譬如“臭狗屎”,他也许只是觉得讲这段话的语气、语调很带劲而已。群体集中在一起,会变成小孩都不如的蠢货,这是勒庞在其《乌合之众》里的明确论断。流行语的产生,就是这样一种群氓的反应。

现在,信息爆炸到了“各领风骚三两天”,“三十分钟河东,三十分钟河西”的地步了。前天我们追问郭美美、昨天我们追问动车事故、今天我们追问中非希望工程,转眼天亮了,又会出现新的事情让我们追问。人们一直在追、在问,但群氓的行动只限于追问这一个行为而已,并不真的索求答案。碎片化的信息就象潮水,声势和力量特大,但缺乏建设性,极其适合群氓的行为模式。而今,真正有能力阅读超过1000字的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很难指望这里能产生出理性的主流。

然而,流行仍然是能够制造,甚至发布的商品,一年两季,这就是流行时装产业。既然时装做得,流行语为何做不得。

首先要认清这两者的区别,流行时尚是一门产业,产业里有品牌所扶植的意见领袖,有巨额的金钱用于购买话语权推送信息。时尚在从产业的角度制造和控制一种群氓的反应,产业的力量是领导这群蠢货的看得见的巨手,价格是让这群蠢货获得自豪感的必要因素。而流行语至少缺乏固定的意见领袖,几乎纯粹产生于乌合之众,用起来也是免费的,人们使用这些话的认同感来自他人。认清这个差别以后,就可以排除掉产业因素,从而寻找而两者的相同点——制造流行的精神源点。流行时尚的制造,主要依靠全球屈指可数那几位设计师。在我看来,这些强大的时装设计师有两点最重要,一是不追逐潮流趋势,二是高度认同自己的审美。假如一个时装设计师做了一个30年前流行的款,我们可以评价他复古,如果他做的是1年前流行的款,他将失去意见领袖的地位。

如此看来,虽然我们很难找到一定的方法,在缺乏产业支持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制造流行语。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弄明白一点,如何制造不出流行语——追着流行是肯定制造不出流行语的。而如果你一直保持着对自己的高度认同,从文如其人的角度,发展属于自己而不是其他人的行文风格。也许有一天,在某种机运和甲方所购买的充分的话语权的加持下,你写的东西,就流传开了。

教条一点地说,作为文案,应该时常检视自己的谈吐和行文,尽早扼杀掉那些让你混入群氓面目不清的文字和语言习惯。

这就是我作为文案,对流行语的洞察。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事关洞察(六)


六、对风格的洞察

做广告要不要有风格?杨导演说,风格是扯淡,你是一个干活的,你的风格能对应所有客户的需求么?可是我一直觉得,杨导演的作品还挺有他的风格的,无论是桔子水晶和7upviral,还是帮我们弄的猫哆哩送别女。送别女那个,要是换别人,对于我们想要的70年代港产电影的气质呈现,我会比较缺乏信心。

所以讨论要不要有风格,先得搞清楚风格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其实挺抽象的,要是从字面上解释,风大概是从风雅颂来的,有风气、气质的意思在里面;格应该是品格的格。可是如果讲,风格就是表达了具有某种风气的品格,还是抽象。所以我想可以这样尝试理解,风格,按照英语讲,style,在翻译回中文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范儿”——北京话,褒义地表示一种架势。然后我们可以追究一下“范”的词源,模范的范,指的是制作器物所用的模具。故此才有规范、范式的说法。把范的这个含义代换进风格的话,就非常具象好理解了。无非是指,个人做东西的固有的方式。

从这个概念看,做广告好像不应该有什么风格。你怎能用一种固有的方式,对待各式各样的客户呢?不应该花样翻新,高潮迭起地面对新客户、新品牌、新产品么?每次,那些手法奇特的广告,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的广告,都会面对这样的诘难——飞机稿,不负责,怀疑者广告的实效,只是为了广告公司出风头...这种诘难里包含着职业卫道士的酸味。但是职业卫道士们却忽视了,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风格啊。

跳出广告这个职业,我们看看娱乐圈。我们经常把自己比喻成演员,而且是演技派的演员,这是我们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好比说姜文、葛优、黄秋生这种,说他们是演技派通常没人反对,说他们有自己的表演风格也不会有人站在职业道德的高度上反对;再好比说黄晓明、杨幂什么的,说他们不是演技派,即使是铁粉也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说他们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大概也不会有人站在职业素养的高度上反对。因此,从演员的角度看,无论演技派还是偶像派,风格的存在都具备着合理性,以及必然性。格物致知,演员面对普罗大众,替各种制片方表演各种角色;这跟广告人面对普罗大众,替各种客户表现各种品牌和产品非常相似。如果演员的风格合理并且必然,那广告人何尝不是呢。

实际上,就像演员和制片方之间的关系一样,广告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选择的。制片方觉得演员适合某个角色,因此就去找演员,演员觉得自己很喜欢这个角色,因此就实现了合作。在此不讨论行业里某些对项目不负责任的寻租行为,以及一些缺乏诚意的比稿行为。某些客户在挑选广告代理的时候确实也会有类似的考虑。就供需关系上讲,一个需要广告解决其当前问题的广告主,会考虑广告公司的过往作品,评判其风格是否适合自己的品牌或产品或当前命题,找到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会用自己熟悉的思维方式为客户提出解决方案,合适就干,不合适就算。

当然,这可能不是你经常会遇到的接活儿的方式。因为,客户也有客户的风格。会采用这种方式寻求广告公司的客户,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面临明确的困境的客户;另一种是有野心的客户。这两种客户,命题清晰,因此或多或少都带着耳朵。当他找到你的时候,绝非盲目,双方已经有了很高的匹配度。此时,广告公司作为乙方,也具有相当的自信。如此达成的合作,总是有积极的效果。

而一些国际大公司、国营大公司或者幻想自己是大公司的单位,他们认为自己大极了,大得像一个党国,因而没有什么进取心。通常他们不需要出色的广告,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比广告出色多了。他们的行事风格和党国相似,以自我为中心,通过极其复杂的流程,制造信息不对称,以便于打开权力寻租或者说人际交往的口子。这样的公司业务量也许超过了总市场份额的90%,但服务这样风格的公司,也需要广告公司拥有与之相适应的风格——大、层级复杂、流程严谨、听话、懂关系、好脾气、不冒险、借鉴能力强、不创新。所以,4a拥有市场最大的份额,他们付出了太多,这是他们应得的。

作为一个干广告的,认清自己的追求,是做一个广告人,还是做一个广告工人。这有助于及早确认自己的风格和发展方向。去一个大公司,服务一个大客户;或者加入一个小团体,干一些名声响亮的事情都是正途。有人作创意就有人干行活,这都是应当受到认同的风格,关键是,别让自己拧巴。

最后要说,如果你还在该有还是不该有风格这个问题上徘徊,那你等于在浪费时间;如果你还沉迷在某种他人的表达方式里拧巴着,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那你等于在浪费时间;如果已经彻底否定并且放弃了对风格的探寻,那也就意味着你将一直一直地把时间浪费下去,累死无功。尽早认清做广告有必要形成明确的风格,探寻并完善属于自己的风格,有利于各种各样的人生成长。

这就是我对风格的洞察。




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事关洞察(五)


五、对广告创作的洞察

假如奥格威活在今天,他大概是没法做出好广告的。你看看他的观点就知道:广告的目的就是销售;没有大创意,广告如夜航的船;把人逗乐的诱惑使广告偏离销售,这是一种接触传染疾病;成功的关键在于允诺给消费者好处——诸如更好的味道、清洗得更白、每一加仑可以多跑些路、肤色更好等。

奥格威的大观念令人发指地正确,因而缺乏操作上的指导作用;而指导性的意见,囿于时代局限,放在今天,很多偏执得厉害。当然,从人类真善美的角度出发,有些说法永远不会过时。但应当警惕一切教条性的指导,即使指导者是一位伟大的广告人。下次有空,我可以专门开一篇对奥格威的洞察。今天市面上流窜的每一条千篇一律、过度承诺、信息堆砌、无聊、自卖自夸、虚情假意、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的广告,保准都有这些经典的传统广告理论为其背书。

说这些,是想说明,经验,在做广告这个工作里,是最靠不住的。时代的发展远比个人的经验积累快很多,即使一个公认的伟大的广告人,他的经验也会迅速的被埋入故纸堆,不再起丝毫作用。就连宗教、道德这种神圣的东西,其中的教条也需要与时俱进,更不用说作广告的方法。

联系上一篇关于行活的看法,经验只和技术工种有关,所以经验只在执行的领域里起作用,譬如写文案、做设计。它可以有效提高生产作业效率,保障产品质量,但无法帮你在必要的时间、环境和领域里提出正确的问题。所以,经验可以帮你做出大行活,却无助于帮你做一个好广告。

经验无效了,于是,另一个词就蹦了出来——灵感。这个词特别常见,而且特别神圣、美好。灵感之于创意,就仿佛是爱情之于人生。你不能指望着爱情过一辈子,同样,你也没法指望着灵感做出广告。

广告人的灵感在最初做广告的时候起作用,在他干这行但还没成为广告人的时候起作用。因为正经的团队里,虽没人要求新人实现产出,但大家却总期待从新人那里看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启发。换句话说,广告是戴着镣铐跳舞,而灵感是在你戴上镣铐之前自发的舞蹈方式。你先天的基因,思维方式,你在没有镣铐的时候,能搞出来的动静,决定了将来你做这行,戴上镣铐以后,能搞出多大的动静。

假如你能靠着灵感能做出很好的广告,那请珍惜你的天分。这就像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年轻的时候可以靠着脸蛋给自己挣来各种美妙的感情和幸福的生活。但是,保养得再好的脸蛋,也不如更年轻的脸蛋具有诱惑力。尽早用天分开拓出未来的生存空间才是要紧事。否则,你会迅速沦为一个怨妇,每日抱怨临幸你的客人粗暴,不仅不懂怜香惜玉,而且毫无鉴赏力。

于是,干了好多年广告,终于把经验扔掉了,也再也不祈求灵感了,我现在靠什么做广告呢?
我现在靠直觉作广告。没做,直觉,一个挺不负责的,女性化的词。但是在工作上,它意味着你拥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自然而然的方法论。如果把直觉分解成一系列理性思考,它包括对目标项目信息的获取,在相似领域里的横向比较,就项目、产品自身的纵向比较,将其置于消费者环境里的换位思考,对社会环境的判断,对甲方所处状况的判断,对甲乙方关系的判断…
在这个过程里,获取信息、整理信息颇需要一些时间,作出判断却花不了多少时间,因为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就是这样的。长期坚持相同的思考方式,会让思考结果来得特别直接特别快,就象感觉一样。当然,最后在头脑中沉淀、推演、和评判最花时间。创意人员最需要时间来推翻自己,需要时间把自己从自命不凡的洞里拽出来。然后再发动直觉,拿出更合适的方案。

灵感,代表了你的天分,以及你先天的思维方式。要尽早分析透这个思维方式,加以调整、完善和改造,结合经验,形成你的方法论。你就可以声称,自己是靠直觉做广告的了。

这就是我关于广告创作的洞察

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事关洞察 (四)

四、对行活的洞察

广告公司涉及很多很多专业:策略制定、文案写作、视觉设计、客户服务、财务管理、税务申报等。这些专业或少或多,都有专业的技术规范,以及评判标准。换句话说,所有执行层面的事情都有专业可以依靠。但创意这件事儿,却没法纳入某个特定的范围。于是在很多地方,创意总监这类人,实际从事的不是创意而是管理工作,管理所有这些执行的事儿,而管理,同样,也是一门特定的专业。

然而,当一家非常专业的广告公司,解决了所有执行层面的专业问题之后,我们却说,这是一个行活公司。为什么?

我们有时说会说,他设计很好,技术过硬;他文案写的很好,技术过硬;设计和文案,作为两项执行工作,是可以谈专业、谈技术的。我们可以从大小、深浅、虚实关系上,探讨一个设计的视觉;可以从修辞方法、话语方式、叙事结构上,探讨一段文案的写作。但是,从技术角度,又当如何规范和评判创意。

在豆瓣上,有个人问,究竟什么样的活才不是行活。这个话题有很多人愿意回答,机锋迭出。譬如:
在行业里被流行着,被追逐着并被传播着得一种作业方式。
凡别人做过的,一旦重复就行活了
跟自己没感觉的妞上床,那叫行活。
已故舞蹈表演艺术家皮纳鲍什在谈到她的舞蹈时说过,我不在乎怎么跳舞,我关心为什么而跳舞。在我看来,有这样的观念指导,无论她的舞蹈编排成什么样,都不是行活。所以我的观点是,但凡一个活,当你看到它的时候,首先评价的是它的视觉、文风之类的技术要素,而不是内容的时候,这个活就一定是个行活。我们看,几年前LV的广告,一个大美女横陈着,跟前放一个包,让人一看就说,真精制,钱没少花,但这绝对是个大行活;而今,LV大搞旅行的意义,从戈尔巴乔夫的柏林墙,到安吉利娜朱丽的柬埔寨。让你一看就觉得,还得是人家LV,一百多年了,你眼中这是个奢侈品,人家自己眼里却都是旅行,保持着100年前做包的的初衷。这才叫返璞归真真玩儿家。其实LV玩内涵没几年,这不是什么品牌传统,而是是品牌最近自己想明白了,搞清楚了什么才是品牌的传统,或者说,搞清楚了到底为什么做广告。

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答案是42,这是一个著名的公案了。拿着这个答案,你会满意么?你如何反驳呢?你一定要问,为什么是42吧。你一定要问,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问题是什么吧?答题不重要,是个技术问题,提问才重要。所以,每次干活,也许都该先问为什么做这个广告吧。

问问题的能力决定了做创意的能力,问问题不是一种技术活,因此,从来不会有创意人员说自己创意技术很强。如何提问是由思维方式决定的,优秀的创意人员每天都在提各种问题。在销售和广告的因果关系之间,还有一万个因果串联呢:譬如在做毛哆哩的时候我们会问,投放成本够用么?所有零食都在强调口味健康心情好,消费者相信么?投放成本够用么?消费者面对众多快消广告,信息的过滤屏蔽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所有产品都不遗余力的叫卖自己,消费者能分清谁是谁么?投放成本够用么?人们为什么吃零食?口味千差万别,除了好吃,人们还因什么理由吃零食?投放成本够用么?

所有问题都问完了,堵嘴食品的定位就形成了,从表现力出发,我们又问,这个社会为什么需要堵嘴,不堵嘴会怎样?于是,我们一开始就有了:
“我爸是李刚”
嘴闲着 特危险
的创意原形,之后的广告、包装的执行,都是从这个不可能发布的原形衍生出来的。

其实猫哆哩作为快消,投放成本并不高,即使单地区集中投放,和那些大的快消相比,还是成本有限。在赢家通吃的社会里,能取得这样的成效,令我们和客户都很满意。

青春有限,干行活,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充其量能接近建筑工人的水平。而且,建筑工人都可以自豪地说,这个大楼是我盖的。广告工人很难跟人说清楚,具体哪一出行活是他干的。所以,珍爱青春 远离行活。
这就是我对行活的洞察。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事关洞察(三)

三、对揽胜广告的洞察

揽胜广告,不是路虎揽胜汽车的广告,是一家北京的广告公司。有些从事房地产的,以及一些不干房地产的广告同行们,听说过这家公司。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做广告的,奥美最有名,叫揽胜的,路虎最有名。

这家公司的出名之处在于其争议性,揽胜出品的广告总有一些人说喜欢,一些人说垃圾。喜欢的人说,这是仅存的还在坚持做创意的广告公司,是中华广告的脊梁,是自己未竟之梦想的照进现实;反感的人说,看不懂,尽是些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噱头,不能支持销售,拿着广告主的钱出风头,博出位,可耻,无聊。

实际上,所有这些争议,使广告公司的创作者获得了极大的鼓舞,特别那些愤愤不平的负面评论,更令创作者感到欣慰。揽胜广告后来找到了一个说法来解释这种面对批评的愉悦的心情——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不爱。所以,只要不是被人臊着不理——就像大多数广告的命运,那就是对大众有所触动。

揽胜广告是一个小公司,以前,老杨说,要做最大的小公司。后来不太提了,大概是因为有一天,揽胜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在作公司。揽胜一直追求的大是广告的影响力,而不是公司的规模。所以,揽胜广告的小和大,都是矢志不渝、不懈追求的结果。

揽胜的小在于,想来的人挺多,适合的人特别少,而且适合揽胜的人,又大多没法适合其他的公司。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老是那几个人,不增不减。好处是,大家的交流特别默契,无需多言,就知道怎么干了。坏处是,好不容易进来个新人,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只是看一帮人聊得热闹,却根本不知道这些人在说什么。你能体会到这压力有多大吧。

于是,揽胜就有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小范围讨论,个人创作,全员评判。个人,决定了那些个性鲜明的广告。对外人而言,人们总说,这广告太揽胜了,或者说,这就是杨海华的风格啊。这种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写广告的人,这几年来,一直就是那三两人。做设计的人,一个巴掌也就能数清了。这种工作方式,对于做创意而言,极其有效率。也就在某些局部实现了对大效果的追求。

但就揽胜所理解的大,和所能实现的大相比,还是相差太远。其实,无论揽胜广告还是杨海华,都很像堂吉诃德。想挑战的和实际在挑战的对手之间,存在着哥斯拉和风车区别。无非是揽胜干风车干多了,特别顺手,确实能跟风车打上300回合,极具观赏性,得满堂彩而自己毫发无伤。可是哥斯拉,很少来。

对于揽胜而言,他人不是地狱,自身才是地狱。“拿枪对自己”,这也是揽胜常说的话。在揽胜,给自己漂亮的一枪,惊险刺激地闪转腾挪,完成一个华丽的动作,这是很常规的戏码。但要说真正给自己义无反顾地来一枪,不破不立地来一抢,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地来上一枪,打破自己所建立的格局。这在谁而言,也是做不到的。当有一天,我看到那些曾经是自己倾注了心力做得风生水起的项目,戳在街头,和你曾经想让他呈现,甚至在某个瞬间都已经呈现了的精气神早已无一丝关联的时候。才发现,其实风车就是风车,也毫发无伤呢。

揽胜的理想主义,成于创意,止于地产。
这就是我对揽胜广告的洞察。

2011年8月22日星期一

事关洞察(二)

二、对广告人的洞察

广告人,是个多么优雅的称呼啊,这个称呼不像会计、医生那样直白,也不会像艺术家、建筑师那样自命不凡。广告人,仿佛是人类中一种特别的分支,一个独立的族群。一下子,就把作广告的和卖假药的分了开来。

然后,广告人给自己找了一个特别有洞察的广告语——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据说这个话是罗斯福说的,原话比这个罗嗦,后来广告人自己给提炼了。我觉得当年总统竞选的时候,身边会有不少作广告的给他帮忙,总统就说了类似“我要是当不上总统,就去跟你们作广告,抢你们饭碗”这样鼓舞人心的客套话。但广告人多敏锐啊,直接就把这句话当了这个行当的slogan。

类似的话在中国古代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什么的,简直如出一辙。估计是当时的宰相生病,皇上赐他一个御医给看病,病好了,人家是御医,光给钱还不够,就说了这么个话。之后就成了中国医生的slogan。

可是,作为一个作广告的,我们要不要把这个说法当真呢。

刚入行的时候,你难免心潮澎湃,特别是有朝一日,看到自己做的东西,甲方花成百上千万的投放的时候,真的会有一种权力在握的幻觉。仿佛握到了一种创意的实在,并从中理解了总统是怎么回事儿。

而后有一天,你突然意识到,创意都是幻觉,钱才是实在的。甲方不买账,稿子不能出街,不仅你对世界的意见无从表达,你养家糊口的生活费也无从着落。甲方对世界没有意见,他只对是否能形成销售有意见。所有甲方都是奥格威的铁粉,那话是怎么说的——广告的目的就是销售。这就仿佛在生和死之间划了一条捷径,中间一切的过程都是多余,都抹杀了。一笔广告费花出去,就得直接带来一笔销售额的增长。这时,你开始心生厌倦,什么总统什么的都是骗人的。

此后,你的职业人生将出现分歧点,一个新的平行宇宙即将产生。在一个世界里,你成了个犬儒的怨妇,每天被客户蹂躏,永远做不出好东西。然后又说,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这个行当就是这样的,世界就是这样的,客户再傻也是金主,只要客户满意,我们能挣到钱,还要怎样,不过就是个职业而已,什么是非观?什么善良、邪恶或者真诚?婊子行!谁也别立牌坊。虽然你的时间已经被制造垃圾的工作填满,但也许,你的内心里还有个伟大的人格。而已。

在另一个世界里,你坚持创造,因为你真的像总统一样,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意见,对这个世界的运转有着自己的理想。你幻想过每个领域,每个角色的状态,他们间的关系。你所理解的亲人关系决不是“收礼只收xxx”;你心目中的有钱人也并不总是层峰领袖,仪态风骚,他们吃不好东西照样蹿稀;你所认识的人们,因为受到的哄骗过多,对一切承诺皆持怀疑态度。你心里的世界和现实这个世界差别太多,以至于你对所有现实都抱有一种担忧。虽然这个现实至今还未垮塌,但你依然不认为这些是杞人忧天。就像2007年,如果你说,nokia危险了,因为iphone来了。别人会觉得你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一、nokia不会完蛋;二、这根本和你没有关系。就像今天你说,如果乔布斯仙逝,apple就是下一个sony,别人还会觉得你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你心里的世界随时都在和现实这个世界进行着比照,这是你为客户创作广告时的最基本出发点。你觉得,这才是你的价值所在。哪怕最后你仍然无法让客户理解和采纳你的理想方案,但你总是做过尝试的,这是不留遗憾的态度。

在这两个平行的世界里,最终你都会死去,即使那时你已然是一位公认的伟大的广告人,从结果的角度讲,和怨妇也没什么两样。
然而,从过程的角度讲,这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一直都是。
这就是我对广告人的洞察。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事关洞察(一)

一、对洞察的洞察

最近两年,广告行业里开始流行“洞察”这个词,我觉得其他行业里还都把这个词当作一个普通的词汇,而广告业把这个词整得有点神圣化、专业化,甚至成了一种形而上学。

我在google里搜索洞察,大概有1400万条结果,搜索“广告 洞察”,形成了500万条结果。这个比重大概齐地验证了我的感受。

如此这般,洞察,在广告业里就不再是洞察的意思了。形而上的词汇,大多都经历过这种升华,乃至最后你用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想的可能是各种意念,而跟这个词本身没什么关系。最著名的例子是“和谐”。你洞察到了么?

于是我猜,大家都在说洞察的时候,也许和我说的洞察已经不是一个意思了。

在洞察这个词滥用之前,我们是如何表达这个含义的呢,那个时候,我们并不说,某个广告很有洞察,我们如何评价这样的广告呢?我会说这个广告真牛弊;然后说,够狠;然后说,绝妙。譬如,当我最早看到Neil Franch写的那些胡说八道的时候,我怎么想的?——有趣,极具启发性,深入浅出。总之,当年我们不使用洞察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对优秀的广告的评价会包括,好,有多好,如何好,三个层面。如今,一个词就把这三个层面统一了。于是,大量的广告小朋友们,开始追求一种包含了三个层面内涵的,形而上的,洞察力。

而我所说的洞察,却还是那个单纯的洞察。它并不能代表如此多的内涵,有时候,甚至都不能代表正确。这个洞察的洞充其量是苏格拉底那个山洞,那个洞里,你只能在黑暗中面对墙壁,外面的光把事物的影子投射到墙壁上,你只能盯着各种影子进行观察。

当年,在做就掌灯的时候,我们提出过一个标准,叫“片面的深刻”,在今天看来,这就是我心里所认为的,洞察。

它不应该代表对事物361度全方位,准确、周全、细致的认识。一个有趣的洞察取决于你的洞开在什么地方(片面的角度),洞开的有多深(深刻的程度)。

这时我们应该看看那个SB必胜法则——你永远也不能战胜一个纯SB,因为它会把你拉到和他相同的水平上,以丰富的经验打得你满地找牙。这个法则里也蕴含了洞察的必胜法则——面对无论是什么样的对手,从对方最意想不到的角度开洞,然后搞深刻就好了。

看到了么,其实洞察里真正重要的不是深度,而是角度。这样做,最差的结果,即使你还不真的会玩儿深度,搞不了深入浅出的那一套,还说不利落人话,还拿不准一人和一百万人沟通的技巧,你也能摆出一副令人印象深刻,卓尔不群的超然姿态。就像Jeep指南者的广告里,让邓超说“活出棱角”。虽然也挺无趣,因为人类实际是活不出棱角的,棱角都是豁出来的。但他的片面性仍然好过大多数“独领风潮,精英本色”,或者“气魄,源于气度”之类的打酱油汽车广告。而mini说,“你爬过的山只有早高峰”,的确是真正有趣的片面而深刻。

在瞎子的国度里,独眼龙就是国王。寻找瞎子的国度,
这就是我对洞察的洞察。

(本节特别感谢,奔驰汽车广告语酱油出演)

一晃三年过去了

在我写“广告文案观”的时候,干了5年的文案,现在还在干文案,方才意识到,已经8年了。
于是我决定写一个新的系列,近年来,听人们讲洞察讲得特别多,所以新的系列叫《事关洞察》。
和上次一样,不是教条,写到哪儿算哪儿,就在这个blog里开始更新。

2010年8月10日星期二

得乐园(壹千栋一期楼书第四卷)

目录:
导言:因为蚂蚁会搬家,所以,有人会建一个很大的湿地公园。
地图
垂钓
香草迷宫
瑜伽园/药草圃
跌水
健身广场
水上茶亭
公共码头
野餐区
彩叶岛
沙滩儿童乐园
鸟岛
莲池
水岸
栈桥
香蒲群岛
翠堤
私人码头
湖中湖岛中岛
花溪
树林/林地
户外博物馆
池塘
广场



因为蚂蚁会搬家,所以,有人会建一个很大的湿地公园。

是因为天将下雨蚂蚁才会搬家,还是因为蚂蚁搬家天才会下雨?
事实是,每当蚂蚁搬家的时候,天都下雨了。而蚂蚁不搬家的话,即使天阴得像要滴水,也不会下雨。

一个研究哲学的家伙,年轻的时候蹲在圆明园的福海边上,看那些蚂蚁,心里琢磨着天下雨和蚂蚁搬家这对因果的究竟。当人们问起他的职业时,他竟不好意思地脸红起来。他不知道该如何跟人家解释这个天和蚂蚁的的关系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也不知道,是因为他的专业是哲学所以脸红,还是因为他是面对这种问题会脸红的人所以才会研究哲学。

后来时代变了,他做了地产商,可是,当人们问起职业时,他还是不好意思地脸红起来。他这才明白,问题本身不重要,从根本上他就是一个面对这种问题会脸红的人。这个结论又让他想起了蚂蚁搬家和天下雨的关系,蚂蚁和天下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都喜欢河。

他想做一件将来别人问起来不会脸红的事情——找一条河,盖一个别墅区,还要在河边建一个公园,很大的那种,湿地公园。

整件事情的必然联系是这样的
蚂蚁搬家的时候,天会下雨,一个年轻的哲学研究者从对这个现象的观察中发现,他们的因果关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本来人就喜欢水,就像别人问及他的职业他就会脸红这对因果中,重要的在于他本来就是一个爱脸红的人。所以他决定做一个让自己不脸红的事情,在河边建一个很好的别墅区,和一个很大的湿地公园。

干脆地说:
因为蚂蚁会搬家,所以在河边,有人会建一个很大的湿地公园。




垂钓(秋天午后)

他在鱼塘边上睡着了,迎着西南方的太阳,脸上扣着一顶软檐遮阳帽。
今天本来有个例会,他起晚了,想到是例会也无所谓,就干脆跟下面的人打招呼说有事不去了。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最近总是犯困,看来还是要买些力保健。
在梦里,他又回到公司开例会了,正当他对最近员工频频迟到的现象大加鞭挞时,旁边的小秘书却不识趣地猛踢他小腿。嘿,别逗了,也不看看场合,他用能杀人的眼神瞪了小秘书一眼。小秘书却毫不理会,反而站了起来,满脸堆笑,卖力地踢得更欢了。他怒不可遏,也一脚踢了回去,然后,就醒了。
是鱼上钩了,咬得非常紧,力道十足,看来能有个5、6斤。他就像放风筝一样,松松紧紧从容不迫地扯着这鱼在鱼塘里兜了一个大圈子,能感觉这鱼都绝望了,才把它拽了上来。好一条大草鱼啊,就这样被收进了渔护。
晒晒太阳,睡睡觉,顺便钓鱼,一个下午很容易过去,太阳快下山了,他拎着下午的收获,三条小鲫鱼,一条大草鱼,想着扔在床上的手机,心满意足地回家。到家先看手机,39个未电话。一个电话抢着打了进来——小秘书,急着问他去哪儿了。原来有一单合同出了问题,要他赶紧解决。
可以用放风筝的方法钓鱼,可在现实里怎么放甲方风筝?
立即出发,之后又免不了一番周折。
最终的结果是
甩一单生意换得半日悠闲。

观鸟(冬天上午)

寒假到了,高老师的生物钟没调过来,却和往日一般起得很早。高小孩放了寒假,疯了一般的玩儿游戏,第一天就开始夤夜奋战,这让高老师很不爽。高老师把早饭做好,送高太太出门开会了,然后就变着法儿的叫小孩起床。高老头说放假了让孩子多睡会儿不碍事,高老师可不干,您是真的不知道这孩子几点睡的,学习的时候怎么没见他这么卖力起啊?这样一寒假还了得。
小孩极不情愿地起了床,高老师说吃早饭,吃完饭我带你捉鸟去。小孩一听来了兴趣,就慌乱地把饭吃了,闹着跟高老师出门。
高老师不会捕鸟,但他是个爱玩儿的人,看《故乡》里写闰土会捉鸟,就打算也试试,反正原理都差不多。高老师就找了一口铝锅,权当是“弶”,又找了一根筷子,带上一把小米,一把棒渣,就去了北面的湿地公园。
他们去了观鸟台,那地方紧挨着垂钓园,冬天去的人比较少,前两天下的雪在这里还没怎么被人踩过,地上能看到有鸟的脚印,又细又碎,像是麻雀留下的足迹。树都很高,光秃秃的,在较高的树上能看到喜鹊或是乌鸦的窝,一大篷干柴,很不精致,就像鹊巢咖啡一样地不精致。
站在观鸟台上,还真能看到林地里有些麻雀喜鹊盲目地翻着雪,看看能不能从那下面找出一些秋天没吃干净的草籽。往西看,透过烟一般半透明的秃树枝丫,隐约能看到那边的蒙田湖,冻成一块,覆着白花花的雪,映着太阳的光很刺眼。
爷儿俩找了林间一块空地,把铝锅扣着,用筷子支起来,下面放了一堆小米棒渣,周围又撒了点吸引鸟儿注意,然后就跑去观鸟台上面,等着有鸟上钩。
风后暖,雪后寒,天没刮风却也冷得要命。周围小鸟不少,他们就那样一直盯着,并发动意念驱使着小鸟上钩,盯到12点,没等来小鸟上门,却等出了老长的鼻涕,爷儿俩只得留下陷阱,自己先回去。
一到家,高小孩由于睡眠不足加外感风寒,就发起烧来。高老师自然是吃了全家上下一通埋怨,等小孩病好得差不多了,又念叨留下的陷阱,高老师也好奇,就过去看。
还别说,陷井真的扣下了,饵也不见了,只是,里面连根鸟毛都没有……

高小孩9岁,长大后险些成为一名生物学家,经营医疗器械,常在朋友中提及此事

香草迷宫

在复活节岛那个原始的地方,摆上硕大的人造石像,那反差效果确实不错。
在野趣横生的湿地公园里,种一个欧洲那种整整齐齐的灌木迷宫,也会有相同的反差效果吧。
还要在周围种上会散发各种香味的花草,因为这样是好的。


瑜伽亭 药草圃

我的男朋友被我气晕过去了,醒不来,只有灵芝仙草才能唤醒他。
我知道在东北方的药草圃里有仙草,但据说里面有人把守,只能放胆过去,拼死也要摘取仙草一株。
在门口,果然见到里面的瑜伽亭里有人在把守,不过她们都在练功,我潜进去应该没事。
避开瑜伽亭的视野范围,我在药草圃里四处搜寻,到处都是银翘、益母草,哪儿有仙草的半点影子?
费了大半天的功夫,我突然发现一株开着紫花的小草,莫非那就是传说中的仙草。
管他呢,先摘了再说。
我拔了一棵揣在怀里,打算偷偷地溜出去。
瑜伽亭里的人却好像看到了我的举动,她们站起身来朝我走来,我没命地跑才甩开了这帮家伙。
拿回去给我男朋友吃,他却已经醒了。
真是白费功夫。

摘自《陈筱的白日梦》,
陈筱13岁,长大后成了著名的90后玄幻小说作家
她和她的男朋友在18岁上大学后分手了

跌水

跌水作为景观很好看,但请小心
不要跌入水中

健身广场、慢跑径(夏天清晨)

5点半,闹铃准时吵醒我,和我爸爸,他岁数那么大,用不着睡那么长的时间,我可真困啊。
在第6次放倒闹铃以后,我极不情愿的起来了,六点。
跟着爸爸跑到健身广场,橡胶铺成的路上有起点的标志,0米,真让人失望,前面的路好像白跑了。
无论向东还是向西全凭心血来潮,到1000米标志处开始回程。
筋疲力尽、以及回程的2000米导致绝望。
总之要跑回家的,这就叫战胜绝望。
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如此……

赵东东,14岁,成年后成功接管他父亲的公司,以铁腕统治著称。

水上茶亭(夏天傍晚)

左边茶亭里那两个人竟真的在喝茶,看上去假模假式的。看上身,正襟危坐,谈笑风生,看脚下,放着一个大暖瓶,还能不断添水呢。
右边茶亭里是一对少年早恋学生,把亭子里的纱帐放了下来。这个时代的小孩子都很懂浪漫,也没准是哪个住在这里的富家公子把同学骗了过来,那个女孩兴许会让很多男孩垂涎,明天会有别的男孩和这个公子决斗么?今天这个世界物质的决定作用可太强劲了,如果能加上决斗的情节那才算无以复加的浪漫。算了吧,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于咱的少年时代了,那个时代的浪漫可不似这般柔软,坚硬的砖头能决定很多事情,譬如我初恋的那个女孩。
我歪在茶亭里,喝着利乐包装的冰红茶,甜滋滋带点酸,就是没有茶味。西下的太阳把湖面照的波光粼粼,泛着赤金色的光。手捧一本朋友刚从美国捎过来的Spawn。说实话,我永远不能喜欢日本人的漫画,情节单调、重复,缺少悬念,就是打斗和不断升级的打斗,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少年得不到才会热情追捧吧。我更爱看对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干出各种坏事,这让我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美好。


公共码头水上餐厅(秋天夜晚)

蒙田湖畔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几成欢惜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公共码头可以搭乘水上餐厅。

野餐区(春天清晨)

林间的晨雾甚浓,天变长了,却还没大亮,空气的颜色像是被稀释的蓝黑钢笔水。
很安静,连跑步的人都没有,向南走就是湖畔,以前一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或者来过,却没有什么印象。
透过雾霭,隐约看到湖畔有几张圆桌,奇怪,怎么有一张像是摆好了酒馔,餐桌上放着一束鲜花,还铺上了桌布。莫非是《糖果屋》,或是《三只熊》,或者是其他什么陷阱?或者是我多心了,这到底是体验经济的时代,知识有人要在早上体验野餐的感觉而已?
可是,主人在哪儿呢?去解手?东西没带齐回家去取?还是在什么地方打电话?
我侧耳倾听,静悄悄的,湖水上还有薄薄的一层冰,所以也不发出什么声响。
我对野餐的主人兴趣顿生,想来能作出这等举动的角色也会比较好客吧。要走过去等等看他是谁,走近观瞧让我大吃一惊。
原来,所有桌上的东西都是假的,唯妙唯象的摆设品,甚至连桌布都是用石头雕出来的。哈哈,彻底地上当了。

彩叶岛(夏天午后)

泛舟湖上,观望夏天的彩叶岛,实在也没什么可看的,岛上的树中间高,边缘低,就是郁郁葱葱的一座绿山。只是那挺拔高耸的水杉,一味的向上生长,不知满足,实在让人印象深刻。
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抵挡住北京冬天的狂风。
儿童乐园(秋天下午)

小雷专心地挖着一个坑,所有的小孩都喜欢在沙子上挖坑。他们还不懂欣赏秋天的风景,妈妈却望着南面色彩斑斓的彩叶岛兀自出神。
小雷的坑是专业的,大约有40厘米深,他对这个能没进小腿的深度很满意。挖这个坑花去了1个半小时的时间,动用园艺专用铁铲、塑料桶等工具。她的妈妈总是奇怪,为什么他在这种事情上能够专心1个半小时,在其他任何事情上却无法专注,甚至睡觉也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会睡很久。
他还真是很专业,取出带来的硬纸板,摊开铺在坑的上面,把桶里的沙土捧出来,先压住纸板的边,再均匀地铺在报纸上面,直到看不出报纸为止。然后他从比较远的地方,盛了满满一桶浮面上的干沙子,撒在坑的周围,彻底掩盖了人工的痕迹。最后,还要在坑的正上方画一个小人脸。
对于这个坑的坑人效果,他是很有自信的。每次他挖的坑都能让人中招,而且他还会每次在坑上制造不同的掩盖方式;有时摸拟了脚印踩过的效果;有时往上插了一个空易拉罐;有时会假装上面是个灌过水的环形山,还被提了两脚。虽然都是一些小伎俩,但确实让人防不胜防。

小雷 6岁 成年后从事金融业,以狡猾著称

鸟岛(晚春黄昏)

王星对生物并没有什么兴趣,对鸟更是没有什么特别的钟爱,青春期的孩子,只是纯粹地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而已。这个季节,这个时间,自己划着小船去鸟岛,虽然是非常正确的安排,对他而言却都只是巧合而已。碰巧他这会工夫闲得无聊却又想干些什么。
鸟岛是蒙田湖中紧挨着的两个小岛,只能坐船贴过去,当然专门观鸟的人是不愿意登上鸟岛,惊扰鸟儿的生活的,他们通常只在远处用望远镜观瞧。可王星完全不是专门观鸟的人,他的目标就是登上鸟岛,最好还能捡两个鸟蛋明天拿去给同学炫耀。王星从码头上船,直奔鸟岛。在鸟岛岸边,刚要登岸,却将一群野鸭子赶下了水,他顺着鸭子的方向看去,突然瞥见远处的香蒲群岛中有熟人的影子。
那是邻居的叔叔和阿姨在船上浪漫呢,不对,叔叔是邻居,阿姨不是。王星青春的好奇感油然而生,但是距离太远,实在看不清什么。他在鸟岛上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能够仔细观瞧,却把鸟儿吓得惊慌失措。这边的异常举动反而引起了那边那对男女的注意,王星只得放弃了这次行动。
自此以后,王星的身上总带着一副望远镜。
王星 15岁 成年后任保险调查员


莲池

并蒂莲、紫玉荷、牡丹莲、大洒绵荷、白天鹅、功勋莲、红楼、睡莲……
在水面上摊开,绿油油一大片,叶片上有水珠,像玻璃珠一样并不与荷叶纠缠,风摆动时就在叶片上滚动。有的莲花盛开了,有的花瓣却以萎顿下来,只剩莲蓬头还精神地挺立在那。花与叶高低错落,自成一个独立的圈子。
莲花这种集体,像是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并不为取悦游人而待在那,只是那个地方适合他们生长,一个岛、桥、岸围合起来的水域,适合他们生长而已。

水岸(仲夏夜之曲)

岸边的青蛙放肆地唱着歌,此起彼伏,想必是饱暖思淫欲了。就像常能在饭桌上见到的那些对异性高谈阔论的家伙一样。
虽然屋子挨着水岸,却没有想象中的蚊虫滋扰,看来是这帮两栖动物的饭量还真是令人欣喜的惊人呢。
“蝉响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说法的确是有意义的形容,宁愿青蛙们放声唱歌也绝不想听蚊子在耳边呢喃细语。

栈桥

老人在那里一坐就是一整天,带着他的狗,每天如是,每到傍晚,保姆接她回家。老人就坐在那里,望着水面,望着远方,有的时候点上一只烟斗,大多数的时候就是那样凝视着,好像在等待着什么。
有人好奇就会问他,您在作什么呢?老人会缓缓地说,等船。可是这里不是码头啊,可是不会有船来的,您回去吧,在这里永远等不到你的船的。这时,老人就会用一种“你管不着”的眼神回答那个人,他不再说一句话,表情平静地看着栈桥,看着远方。
有的时候,也会有一个小孩陪着老人在栈桥上等,多是在周末或放假的时候。小孩子在岸边,逗狗,挖蚯蚓、扑蜻蜓,一刻也闲不下来。老人的静与小孩的动互不干涉,倒是有趣的对比。


香蒲群岛

从远处看上去不错,泛舟穿行当中,别有一番尘世之外的意境
如果你有达摩一苇渡江的本事,还可以站在上面呢

翠堤(冬天 下午)

与其说是堤,不如说是截断湖水的一道陇,特别是在湖水都已冻结的情景下。夏天在堤上葱翠的绿树现在早已掉光了叶子,前天下的雪在树枝上创作出夸张的冰挂。
陈雪娟走在这道陇上,心情不好也不坏,是盲目地走到这里来的。学校都放寒假了,她没什么要紧的工作要做,又不想因为旅游把自己搞得身心憔悴。每天在家读书,难免也想出门透透风。
从翠堤上向西看,冰湖上积了一层雪,人走过的地方露出了冰面,阳光照在冰面上,让冰面产生了一种似乎将要融化的、油润的质感,明晃晃的,甚是刺眼。向东看,一帮孩子正在冰面上撒欢,一个孩子操着不知从哪儿找来的木板,载着4个同样年岁的孩子在冰上飞驰,还有大人用摄像机拍着这个场面。孩子们尖锐放肆的喊叫,在空荡的湖面上毫无忌惮的扩散开去,应合着远处传来的爆竹声。
陈雪娟被这景象感动得不得了,她想要个孩子

陈雪娟 29岁 一年后结婚,再一年后生下女儿

私人码头

私人码头上停满了船,那都是一些人家里的小船,寄靠在这里。高科技的是类似皮划艇那样流线型的赛船;朴素的是能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木头船;还有几艘卡通脚踏船,跟现在北海公园里的一样;不用人出力的比较少,是电平船。不知道谁家,竟在那里停了一条恐龙造型的,也不知道是在哪儿定制的。

湖中湖 岛中岛

这湖中湖整体的样貌是和煎鸡蛋有些许相似的。煎鸡蛋周围的一汪油,就是那岛所在的湖水,凝固的蛋清就是岛上的陆地,中间稀软的蛋黄就是岛中的小湖,蛋黄上点缀了几粒芝麻,是那小湖中散落的几个小岛。
湖中有湖,岛中有岛,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

花溪(晚春下午)

黎凡干完上个活以后,给自己放了一个大假,这两个月,他不想接任何片子,只想放下所有负担,听听歌,画几张画,自然惬意地荒废两个月。
架子上的这张画,是他从3年前就开始画的,中间忙活起来,丢了心气,这张画也就这么搁下了。
地上放着一个搪瓷大饭盆,一壶酒泡在里面。这个享乐主义者,为了温酒,还带了一暖壶热水。他坐在马扎上,小口啜着酒,被一大片五彩斑斓的野花簇拥着,悠然地对着溪水出神。春天,溪水还很浅,两侧的河床却已是润润的,水从上游一路跌下来,孔子当初兴许就是看着这种场景说“释者如斯夫”的吧。
从远处走过来一个少年,看上去15、6岁的光景,书包带兜在头顶上,这个钟点还没到学生放学的时候,这个时代的问题少年啊。少年走到画架前,看了看画,又看了看黎凡,说:“你画的?”
“还能有谁?”
“你画不好的。”
“我画得不好?”
“不,你画得挺好,不过这种方法太讲究了,画完了也不会怎么样。”
少年走到黎凡身边,蹲下去看翻盆里泡着的酒,说:“你太讲究了,什么酒?”
“花雕”
“我尝一口?”
“喝吧,自己倒。”那孩子说的话在理,所以黎凡并不反感他的直接。
孩子喝了一口,醇厚而温暖的黄酒在他口中回荡起来,复又消解、融化在全身。“你这酒真不错。”
“是啊,12年的花雕,喝吧。”
“你可真是讲究。”
“你学过画画?”
“还在学。”
“你没去上学?”
“花雕不比学校有意思。”
“这幅画给你画吧,我要等老了以后再开始画画了。”
……

黎凡 37岁 在后来的日子里作为导演拍摄了很多饱受争议的电影,在绘画上始终没有什么建树
少年 16岁 成年后从事雕塑创作,有不少优秀的观念作品,同时也制造了大量城市中庸俗的公共雕塑

树林/林地(冬天/午夜)

我太胖了,一米八五的个子,体重达到了400斤。现在,我就算平躺在床上睡觉都有危险,打鼾对我而言,都成了一种挑战生命的危险。
从瘦变胖,绝不是常人所想的一种难以察觉的渐进的过程,瘦胖之间会有一个重要的时刻,一个临界点。最开始发福的时候,你就像推一辆汽车上坡,涨幅慢得很,过程也很艰难,然而上坡总会在某个瞬间变成下坡,那时候,体重的增长就越来越快,再难停止了。很多事情都遵循这种规律,挣钱也是,变坏也是。
为了生命,我必须减肥了。
现在,我每天摄入的能量很少,为移动我硕大的身躯所花费的能量很多,每天,我都会在午夜,去湿地公园的树林中散步。我不想白天散步,想象一下人们对着一个表面上布满盐水的硕大无朋的肉体的反应,我不想看到他们的表情,即使想象也让我反感。
林地里有铺着厚厚的一层树叶,这里是公园又不是大兴安岭,他们已经用了人工,却还想制造出野生的假象。不过,在在地上的感觉还是不错的,像是在冬天坚硬的冻土上铺了毯子。月光下,树上精瘦的枝娅在地上画出斑驳的印记,在风的作用下抖动着。胆小的人会感到恐惧吧?
我穿得不多,但并不冷,最近的身体状况还有些起色,有的时候甚至还能跑上两步。运动的成效令人满意,只是达成效果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还不尽理想。
特别是,最近有传闻,称午夜时分,在湿地公园中的林地会有超自然的怪兽出现。

曾同和 40岁 后来通过手术成功将体重降低到183斤

金色池塘(秋天 傍晚)

为何人到了这个年岁会热衷回忆?曾经,很多想不起来的事情,很多以为再也想不起来的事情,在现在回忆起来竟如此清晰。
一些在当时令我感动不已的情节,在今天看来还是那样的令我感动;
曾经,身边朋友的境遇令人唏嘘,今天回想起来,仍不免唏嘘慨叹;
可是,想到那些过去的对手、敌人、仇人,在当时何至于如此,在今天又何至于如此。
时过境迁,但傍晚的太阳还是金红色,深秋的树林还是金红色的,风拂过池塘,微澜泛起,水面还是会呈现出一种稠密的金红色的样貌。
人的一生,对大自然而言,哪里有时过境迁,不过是物是人非而已吧。
今天的我在回忆昨天,哪天的我会回忆起今天呢?

李鼎璋 75岁 在金色池塘一带散步和回忆成为一种习惯


户外博物馆

这个地方被称作博物馆有些夸张,不过,如果你想带小孩子去参观个正经的博物馆,岂不是更夸张?
一个仿照细胞结构而造的植物迷宫,一些有各种动物图案或数字符号的积木拼图等等,色彩斑斓,总之都是天线宝宝哪种元素单纯,只有小孩子才会痴迷的玩具。
这个地方确切的定义是,带有科普性质的儿童游乐场,其游乐之外的作用充其量是培养小孩对科学的好感。

广场(农历八月十五,夜晚)

壹千栋的私属湿地公园很少有像今天这般热闹的,特别还是在夜晚。
人们是自发来到这个广场赏月的,谁也不曾想到竟来了这么多的人,进而形成了一种开放、热烈的节日气氛。
被带到在广场上的月饼有90余个品牌,130多种;
中西名酒共33种;
还有各式四时干鲜瓜果。
赏月装备中,
望远镜的种类最为丰富,从天文望远镜到袖珍便携望远镜,一应俱全;
防潮垫也覆盖了10余个著名户外专业品牌。
广场上的人年龄最小的刚满100天,最年长的是一位97岁的老人。
随行宠物,仅犬科动物就达50余种。
到了晚上10点,月上中天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放起礼花,节日气氛达到最高潮。

(对发这么个老东西还是要做个说明:
话说我在写挺长文案的广告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是喜欢写长文案的。
虽然长文案早就过时了,但凡是发表过的,也还让自己满意。
然后突然想起,当年,自己作为一个天才广告少年,给壹千栋写的那个楼书。
于是特别想回头看看当年写的那个大部头的玩意儿。一时间忘了在哪儿能找到,就去google上百度一下。

看到有个壹千栋的业主在搜狐焦点壹千栋业主论坛里发帖:
“我为什么签约壹千栋——楼书重温。说说:房子、梦与开发商”
里面写
”然而,在我还沉浸在壹千栋楼书第4册“得乐园”描绘的那天堂般的世界的时候,在购房合同墨迹未干的时候,恶耗传来:四、五期要建联排了,开发商在公示了,联排已经无证施工出了地面,快盖完一层了,几个会所不见了,湖心岛要建一个很大很大的酒店。那一刻,我的心,好痛!“

哈哈,”得乐园“确实是我写的,不过就好像我是个骗子一样。
我没法给他解释:
当我写壹千栋的时候,壹千栋在构想中确实是个完美的别墅区。
而自从珠江接走了壹千栋之后,这个项目确实跟我们再无干系。

总之,这让我对那本我写的楼书更好奇了。

终于,我还是在自己的陈年老窖里找到了那个原稿。
太长了,不过,真的太清纯了。

我要把它发在这里,立此存照。)

2010年5月18日星期二

我们的病(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土地是一切生产资料的根本,诗经里的这句诗,以口号式的修辞手法,在我们的民族意识伸出,埋下了一切以土地为本的价值观,深2000余年,幅员千万平方公里。

因此,控制土地国有,是这个帝国无论如何改朝换代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同时,在人民心目中,土地的价值也被不断放大。

于农民而言,土地意味着全部的生产和生活,无可厚非。可是今天,城市化加速进行中,土地的生产方式早就发生根本变化了,土地在中国人价值观里的根本地位却没有发生变化。

由于人口的集中,会导致城市土地的生产效率提升,然而,效率提升不是无限的,在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土地效率将会下降,就这意味着,单个城市的人口不能无限增加,同样,面积也不能无限放大。今天,世界上人口超千万的城市达到19个,其中多数在经济不够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金砖国成员。让人口过度集中,决不是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如果说印度、巴西的情况是由于全国人口密度过大造成的,那中国的情况就绝对是人为的制度原因造成的了。

户籍制度是立基与农业生产为本的土地制度上的落后制度——人就应该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上,流民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土地放荒。这种制度在农业社会尚可,区域和区域之间差别有限,信息流通速度又差,由此维持了一种区域之间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党国主义下的新中国,致力于发展工业化,因此必须发动我国的特异功能——举国之力,这直接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因而形成了——落后地区的人为了寻求更好的机会,流向先进地区,然而却无法得到在先进地区平等生活、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更大的社会不公。这种畸形的人口流动中加速了新中国阶级社会的产生。

同时,由于人口的集中,导致一些城市土地显得异常“稀缺”,于是,就着人民内心中对土地的价值情感,就很容易成为炒作的对象。而国家的拥有者显然利用了这里面的情感因素,在保证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售卖土地的“使用权”。这个使用权现在被称作产权,不过有年限,根据土地性质,保质期分为70年、50年和40年。当然,在这项交易中,事先就说好了,过了年限,你必须继续向国家购买年限。然而,事先却没说好,到那个时候,如何计费、如何支付,以及你是否有优先权。这就是说,从现行法律上讲,如果你的房子到了70年,还没倒,政府有权利直接把这块地卖给别人,并且,不需要支付你所不拥有的这块土地产权的一丁点费用。

而且更加有趣的是,你所购买的土地产权,实际上不是土地的产权,而是空中的楼板面积的产权——楼面地价。例如一栋20层高的楼,楼面地价2万/平米(北京五环外大望京一号地比这个价格高),这就意味着,实际上土地的定价是40万/平米。还没盖房子呢,土地就值这个价钱。

我想象不到,在城市中心,一平米的土地,要用多长时间才能生产出40万的价值?但是党国直接卖土地几十年的使用权,一举牌,一秒不到的时间就实现了这样的生产力。而且过几十年,还能再来一遍。可谓造就了财富的奇迹。

当开发商把房子盖好,土地价格*土地溢价率+建安成本*135%就是市场房价了。而这个过程,完全靠金融资本的运作实现,开发商和银行赚走了他们的暴利。炒房人也靠金融资本的运作实现短期交易,银行再次得利。最终买了房子用的人则背负其中全部的金融成本、政府的土地价格、开发商所赚取的土地溢价,以及建安成本的利润。而这里面真正对社会生产力起带动作用的,只有房屋建安部分,其它都是泡沫。

如果我们看这个制度的本质,土地在国有情况,又附加了金融资本运营的性质,那这个国之根本怎么会是社会主义,这是党国资本主义啊。如果党国主义还可以通过“中国特色”几个字对社会主义的修订来作个模棱两可的等式,那党国资本主义就真的是对社会主义的颠覆了,当然,对党国主义不利,但不是颠覆。

是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即使泡沫的根源是党国,他也无法改变不由任何意志决定的客观规律。党国在最近,开始了一轮“前所未有的调控”。该调控手段治标不治本的程度堪称空前。让人看到了政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强大力量。限制贷款,限制炒房人金融运作,限制外地人,甚至限制交易,我们看到了短期调控的力度,但显然,这种方法是无法去掉土地流转制度所带来的金融操作机会的。这就好像为医治因病毒造成的感冒发烧,狠狠地吃退烧药的确可以抑制体温,但如果病毒不死,人早晚还是要死的。

同时,政府又开始声张物业税的征收。说实话,税收调控本应是合法合理的控制个人消费行为的手段,但不是在现行制度下。所谓税,概念是“国家利用强制力对一部分社会剩余产品或一部分既得利益从纳税人所有转变成国家所有的收益!”说白了,就是国家收的租。然而,国家在卖地的时候已经收过楼面的土地产权费了,一收几十年,也就是说,这笔钱已经成为国家所有的收益了,再每年征税,这就成了税费双收局面,暂且不提是否合法,从本质上讲就是完全说不过去的。就好像我买给你一个汽车的5年使用权,同时还要求你每年向我支付这辆车的租金,公平性何在。

所以,如果政府放弃土地出让金制度,把一次性几十年付清的土地出让金转变为每年缴纳的税收,限制房屋流转时的利润,对超额利润实行税收调节。在保护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同时,也通过去金融化抑制了不合理的房价,保护了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的市民的利益。虽然损失的是一秒钟一平米几十万的收益,但得到的却是一个健康的基础。

每当想起冯谖客孟尝君的时候,让冯谖收租,冯谖却帮他废了乡里小民的各种租契,孟尝虽然当时觉悟不够,但保持了绅士应有的克制,这是何等的胸怀。作为当今中国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左派势力抬头的党国恐怕不会有这等胸怀吧。

士为知己者死,为自己认同的事物奉献是值得的。但是,买房子,无异于把上百万的资财献祭给这样一个有病的土地制度,如果你负担得起,尽管去做,没准还能有所收获。如果这要你举债,搭上你数十年的身家,那我看不出这里面有什么非做不可的必要性。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广告,没有狂人只有名人(媒体供稿)

广告人——让客户出名——拥有使人出名的技巧——自身作为技巧的实践者因而必须出名。根据这个逻辑,不知名的广告公司的确跟“总请病假的医生、苗条的厨子、秃头理发师”拥有一样的不成功。正如老话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好像扫天下真的需要一把象样儿的笤帚。这种认识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令人难以反驳的谬误。

广告人是出来讨生活的,不是来修正这个世界的佯谬的。因此,大多数广告公司、广告人都必须积极地按照这个公共的认识,实践自己的成名之路。当然,手法完全不同于为广告主所做的。让广告主出名的根本理论其实没有什么专业内涵——就是花钱,花钱越多,名气越大,广告公司也就越挣钱。脑白金是经久不衰的绝好实例,而可口可乐公司在全球每年的投入,则是脑白金的100倍。

广告人是出来挣钱的,不是花钱的,因此,广告人自己决没有这样花钱的觉悟。然而广告公司为了生存,还是培养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方式,掌握了一些低成本的出名技巧。这些技巧所包含的心智、精力,往往比给广告主提供那些更具启发性。毕竟是低成本的手段,这就好像在电驴上下载的人们总是比只会花钱买光盘的人付出的智力多一些。

技巧一:出书

想成名就出书,花钱不多,效果不错,成本本来就不高,有的时候还能收回成本。主持人、音乐人、体育人、经理人、电影人...无论什么人,只要出了书,你就有条件跨入名人的行列。广告人里,出书的典范当属奥格威,广告公司里,出书的专业户是奥美。上行下效,这一传统得到了纵向的延续,成了一项经营策略。所以,广告人会坚持不懈的出书,不管我们在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创意的水准低到了那种地步。书架就是我们的广告位——现代汉语文案语法、创意大师秘而不宣的99种习惯、xx的观点、xx的观点续集、不同于xx的观点、xx的创意之道...诸如此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我们深知,徘徊在圈子外的孩子,满怀梦想,茫然无措,急于寻找方法。我们不能提供方法,但是我们可以借此出名。

技巧二:混圈子

自从人类从树上下来,有了分工,就产生了圈子。在圈子内部,人品的力量大于作品的力量,一个圈子就是一个江湖,只要是江湖,情况大抵类似。除了入行时的师傅没的选择,其他全部看你情商如何。在公司里选择阵营、什么时候跟谁套磁、对谁撒谎、跟谁坦诚、对谁冷峻、什么事情往上顶、什么事情往后褪、跳槽后什么头衔、待遇如何怎样、乃至跟谁一块打牌...都是资历的一部分,资历决定名气,这是真理。当然有一点很重要,打牌可以逢赌必输,但绝对不能赖账,所谓吃亏是福破财免灾,实践证明,这种人往往会获得更好的事业上升空间。

技巧三:飞机稿评奖

上面两个其实是各行各业都通用的成名技巧,只体现出广告行业的一点特色,有开胃菜的意思。而现在要说的这条,才是广告行业独有的,集近百年全球广告业之智力、精力搞出来的特别节目。

今天的广告公司,主要销售的是服务,不是创意。毕竟,服务好了广告主,只要让他愿意多花钱,广告主就能出名,公司还有得赚,何必冒着得罪客户的风险推销创意呢。然而,对外,干广告可是必须标榜创意的行当。这个时候,那些过剩的创造力如何宣泄?就像少年总会在某个夜晚遗失自己剩余的精力一样,广告公司用一种被称作飞机稿——也就是完全不为卖,只为自己打飞机的稿子——来标榜自己还处于创造力旺盛的青春期。当各家广告公司都大肆生产飞机稿时,就需要一个场合来展示这些射在墙上的创造力。此时,评奖应运而生。嘎纳柏林威尼斯奥斯卡,金铅笔金橡皮金数标金键盘,谁说文无第一?

这事儿是个多赢的生意,设奖的人收了不菲的报名费、赞助费;广告人一夜成名;广告主的广告被免费发布;圈外人们,作为消费者的群众们还在飞机稿里得到了供娱乐消遣的素材。曾有一度,流行过广告饕餮,至今在盗版商那里还能找到最新的国外广告专业杂志的dvd,都证明了飞机稿娱乐大众的作用。

今天,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什么东西都讲究来个2.0的版本。让我们回顾一下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成名理论,你要不清楚那就自己去google里百度一下。广告人每天专门琢磨如何花钱,研究怎么制造名气,在我们如此这般的不懈努力下,我觉得这个理论应该修正一下单位——把分钟替换为秒钟,2.0版就成啦。

我们的病(二)-- 党国主义

关于封建,我想这个词我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说,自从秦始皇统一6国之后,我们就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那之前是奴隶制社会。

可是,封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从字面上看,这个词指的是封地建国,或者封地建邦的概念,也就是说,必须有分封,才能算得上封建。我们都知道,自从秦统一之后,一大特点就是中央集权,当开锅的时候,皇帝会给功臣以及同性本家分封领地,接下来没多少年,就开始削藩,中央集权,把分封的领地收归国有。封建就此结束。郡县制,行省制都是中央集权取代封地自治的制度。

反正在中国古代,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主流形态绝对不是封建,而是标准的帝国主义。在农业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的根本,而一切土地归帝国所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就是这种帝国主义的口号。

所以,这两千年的旧社会,我们不是封建制度的。我们曾经有过封建制度,那是在商周时期,诸侯由王分封,实行领地自治,不仅拥土地,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军队。王更多是一个精神领袖,就像日本天皇,没有什么权利。诸侯之间,互相竞争,兼并。这个时期,是标准的封建的概念。到秦国,更强大、更有效率的帝国主义发展模式被建立,成为后世立国模式的基础样本。通过焚书坑儒,开创了思想管控的先河;统一文字度量衡,在经济文化上消除多样性,为帝国主义发展铺平道路;这之后,其继任者汉武帝又通过西汉董仲舒的大一统运动,进行了意识形态体系——儒家的建立。彻底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帝国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当时的全球水平来看,是极其先进的。权利的集中,也保障了中国从未走上政教合一的黑暗之路。

我们的帝国主义,经历过很多次封建制度的颠覆,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帝国集权失效,所呈现的所谓合久必分的封建颠覆时期。但每一次封建制的复辟,都为中国帝国主义的模式修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以至明朝之后,长达600年的时间里,中国合了这么久,也没分。中国帝国在明清时期,已经建立起一种超稳定的结构。

这个结构的包括
一、帝王所拥有对国家的绝对权力,以及绝对权威;
二、官僚专政体系结构庞大,互相制约,地方官员流动性强,防止出现土皇帝;
三:帝王对军队拥有完全的控制,军官由帝王任命,军官不拥有任何部队,官和兵都是流动的,防止出现军阀;
四、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洗脑作用;

在这样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下,消极反馈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从而必然会降低社会发展效率、阻碍文化创新,但是却大大地提高了社会矛盾爆发冲突的阈限。保证社会可以缓慢发展300年,矛盾积累300年,才达到逼民造反的程度。

明朝发展300年左右出了李自成;清朝发展300年左右出了太平天国,不过如果没有西方殖民者制造变数,清朝的中国也许能把逼民造反的纪录再大幅提高。改朝换代,在控制稳定的水平上,帝国主义的确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

认清了中国帝国官僚主义社会的历史,在比照官僚资本主义的中华民国、以及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就能看清,其本质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无论天下为公的中华民国,还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必须保证由国家所有,其他所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营领域——金融、铁路、道路、矿产、医疗、通信,必须保证由国家垄断,民国由于有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没有实现,但蒋介石的目标肯定也是这样的。这个所有制的本质没变,但是至少,我们幸运地结束了世袭君主制,将一家统治的局面改良为一党统治,这就使我们结束了帝国时代。但是另一个不幸时,我们缺乏民主立宪的过程,导致党政不分离,虽然家天下结束了,但党天下又开始了,这导致官僚阶层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宪法——仍然缺乏公平、正义的基因。

所以建国初期,共和国和民国的差别并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而是市场经济的党国官僚主义和计划经济的党国官僚主义,后来,计划经济不好使,共和国又用起了市场经济。还是邓大人明白,路线的原则不是姓资姓社,而是姓党。

今天,党国的发展一再强调维护稳定、稳定方为大局。不惜发动举国之力,以和谐社会的名义,愚弄民众,然而收效甚微,这在前朝历代是没有过的。因为,当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推动工业发展的高速发展期;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社会的发展像今日一样快,阶级的裂变速度、贫富分化速度、以及人民自我意识觉醒开始独立思考的速度都是空前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权者如果仍然按照历史的常规思路,头疼医头、见招拆招,是肯定不会有效的。

今天,党国试图建立的和谐社会已经变成了被和谐社会,以消极反馈维护稳定大局,名义上发展创新,实际上却必须阻止创新;名义上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实际上只能在产能过剩的领域投入基础建设,推动经济泡沫快速发展;名义上推行市场经济,实际上加强国有资本对市场的垄断;名义上反腐倡廉,实际上官僚阶层越来越具体,越蓬勃壮大。冰块只有在冰箱里才是超稳定的,历史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送给了我们一套危机四伏的超稳定模式。现在就像冰箱,送给高压锅满满一枪冰块,火以经点着了。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我们的病(一)答案都是骗人的

形而上的人们,愿意给事情找到一个单纯的,核心的答案。这种事情既合乎知识分子哲学上的追求,在当下慌且特忙的社会上,又免去了思考的麻烦。通常,这类答案里的万金油是社会不公平,不过,不公不是答案,而是现象,所有不美好的现象基本上都可以归纳为不公。然而,当寻求不公的答案时,就继而生成了好多单纯的,因此深奥的,但又仿佛永远正确的答案。假如我们把这些答案都当成命题,追问一下就会发现出现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啊!
社会不公平都是因为专政体制啊!
专政体制都是因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啊!
中国人的劣根性都是因为缺乏信仰啊!
缺乏信仰都是因为传统文化断裂了啊!
传统文化断裂都是因为专政的体制啊!
专政的体制都是因为中国人的劣根性啊!
…...

啊啊啊啊啊,到了这里,答案生成程序就开始进入死循环。从房价到城管到夫妻生活冷淡到失业到养老,对一切不公的探询最后都将落入这么个螺旋形下降的死循环。

鲁迅曾经说,凡对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到今天,他的文字还没灭亡,但是却被教科书灭了。这说明,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都不是能解决社会不公的力量。国共本质无差,然而回头看,自秦统一之后,朝代更迭,这些朝代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这样一看,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本就没有公平的传统。也就是说,华夏九州,自从统一成一国之后,就没公平过,但还是这么发展过来了。走到今天,甚至再次焕发出光辉,隐约就像以前相当长的某些阶段里,我们所显示出来的那种夺人二目的光芒万丈。

在这个巨大并且一贯不公的国家里,有一种千年继承下来的神奇的力量,叫做举国之力,中国走到今天,全是依靠这种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特别是用在显示自我优越性的方面,更是无往而不利。所以,虽然我们的文明代表了东方的深奥与神秘,但这只是对比那些直率的西方文明而言。从西方那种年轻得稍显幼稚的直率内心,理解“举国之力”的奥妙,的确晦涩艰深了一些。特别是当这种巨大的力量毫无保留地呈现在表面功夫上的时候——谁会相信东方的文化会在表面上毫无保留呢?这东方文明的内在,完全震慑了每一个直率的西方人。就像西方人看到奥运会、世博会、汶川救灾时那样赞叹中国之伟大。就是这种力量,让一个充满不公,以不公为传统的国家,豪迈地走到了今天,而且在大多数时间里,都站在这个世界的前沿。

不公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绝对是令人厌恶的。这就像一个依赖毒品创作的艺术家,我也许欣赏他的作品,但我必定讨厌他的方式。

面对我的祖国,这是一个让人无比难堪的局面。

但是设想一下,假如专政体制改变了,人们会不会平等起来?而平等的局面和我们的千年以来在不平等的环境中习得的劣根结合在一起,会不会使我们既丧失了举国之力,又制造了平等的混沌?无信仰萌发无政府主义的局面,全社会效率严重下降,人们生存在一种缺乏保障的不安中。

就像戒毒,有可能致死。若有对瘾君子不怀好意的人,在他戒毒的时候,那就是加害的最好时机。

所以,关于不平等的问题,没有终极答案。我们只能一步步地找出方案,而这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认清

——我们都是病人,生活在一个一直患病的国度里。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尿炕

朋友把房子卖了,3万一平米,卖了200万,去更远的地方买了一个两万一平米的,赚了40万,多了20平米。亏了每天往返10块钱的京通高速费,以及几十分钟睡眠。

她说,北京早晚是要和国际接轨的。

不早不晚,北京已经和国内接轨了。北京是中国最早和国内接轨的城市,每个城市都有通往北京的列车,全国人民欢天喜地的在北京添砖加瓦。就像我这个朋友。他觉得,全中国有钱的人都将集中在北京,还有上海,还有杭州,还有深圳,还有香港。反正,有这些有钱人,北京的房子只能越来越贵,今天3万,明天4万,总有一天和国际接轨。

我的客户在这一点上也很乐观,不过比这位朋友谨慎。他们想,现在行情还不错哦,还是应该趁着这个行情,把量走出来,利润不求横向比最大,反正现在纵向比,已经是历史最大了。

我客户的销售代理公司在这一点上更客观一些,她说,他们的另一家央企客户,准备在北六环,卖2万一平米,不是别墅,就是一个居住社区。她说这个事儿的时候表示,这个风险很大——今天吃饱了,明天真的不饿么?

我隐约看到了一个小时候玩儿的游戏——尿炕,大家用沙土围住一个木棍,每个人往下拨拉走一把土,谁是最后一个碰到木棍的,谁就会晚上尿炕。

我不清楚全中国的有钱人都集中在这个城市里干什么,他们把房子都买了怎么就算是跟国际接轨了,或者是老外把美元换成房子赌人民币升值就算是跟国际接轨么?我现在只看见GFW把国际以及一些国内都拦在了外面。

所以,此时此刻,立此存照,看看最后,会不会有尿炕的家伙,再看看那个倒霉的家伙到底是谁。

安住于GFW之外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想到自己的blog在GFW外面,就很纠结,让我懒得处理这个被绊在中华局域网之外的空间。
后来又庆幸,在局域网里更不安生,你写的东西随随便便就会被删除,写在墙外面,即使没人看,但至少不会有人把你的想法一笔勾销。
老大哥的视野是无垠的,但黑手只限于局域网之内。
google移出中国,一下子解开了之前形成的纠结,
既然我已经翻墙无碍,那么,我就将这项技能视为21世纪知识分子的必备本能吧
那,我就回来了。

p.s. 以前写的我的广告文案观,到之前那一章就终结了吧。意见就是意见,成不了真理,势必有人觉得有用,有人觉得无聊,有人觉得反感。每个人天分不同,造化不同,我的观点不一定适用于他人的天性和环境。幸好到今天为止,我回顾曾经写下的那些看法,还没有令自己今日已不再认同的谬误。这个责任还是可以承担的。

我问

我的照片
凡对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鲁迅

1+1+1+1+....


Don't click!